《万古江河》让我们看到了教科书之外的另外一个维度的历史,在这本书里,许倬云先生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形象,有别于一般传统的、通史类的历史书。它立足于中国文化,又不局限于中国文化。它聚焦于中国文化,又在发散性的视野下观望,进行着比较研究,它站在世界的角度诠释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它着眼于地理、农业、考古、经济、文艺、甚至衣食住行……
3月30日下午14点,澳门新葡游戏网心理“悦”读会第五期在学院楼415举行。本次读书会由范知欧老师主讲,袁慧兰老师主持,苏浩老师以及20多名学生书友围桌相坐,共读《万古江河》。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同学们简单自我介绍之后,主讲范知欧老师对《万古江河》进行了深度解读。范老师说,许倬云老先生的文字里,有着对底层文化的关注,对底层百姓的温情。正如作者所言,在未来,英雄史观越来越弱化,英雄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小,民众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他为常民写作,他关注的是老百姓吃饭过日子,是人与自然整合在一起。“西方的学说,俯视的太多。而我们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是在平视这个世界了。”范老师如是说。
分享过程中,新闻传播3班的范俊奇同学为大家朗读了其中的一段文字:“人事与自然两套系统,又叠合成为一个复杂系统。其中,有上下的统摄,也有内外的消长。中国后世所谓“天人合一”,不能摆脱这些历史的源头……中国思想对于“全面”的整合与悟解,超过了对“部分”的分析——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年的演化,所谓诸子百家学说其实不应当看作各自独立发展的思想流派,应当视之为经过长时期的对话与辩论交织成后世两千年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有人评价,许先生论史,他的特点是以某个阶段的文化圈作为历史的横截面,以文化的发展交融为脉络。”范老师谈到,“这本书,它讲的主要不是军事史,不是政治史。他讲的是文化的扩大,他的初衷是要让人们知道,中国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大的。中国是慢慢大起来的。”
在场的书友大都来自我院学生,范老师最后也谈到对学生的期许 “我认为我们在坐的人文同学应该具备文字的敏感度,阅读和写作是核心能力。”“同学们今后买书看书一定要挑剔,要选择好的文本阅读,待人处世一定要平易谦和,要有人情味。”
阅读会进行到末尾,在场三位老师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巴蜀文化”、“地域文化对人的性格影响”以及“人生目的与意义”等问题。
在袁老师看来,人应该追求一种不疾不徐,不骄不躁,着眼当下的生活态度,能努力把平凡的生活过得踏实。“与书交友,尤其是经典书籍,对自己很有帮助。人生很多困惑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保持阅读对于人生成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生活的价值是从发现自己的禀赋开始,会带给自己欢愉。”苏老师笑着谈到了自己的禀赋与爱好。
范老师坦然道:“中国人的人生其实是紧紧融于现实生活的,包括'三不朽',包括'极高明而道中庸’,本本分分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恰如其分的处理好日常事情与人际关系,踏实过好日常平凡生活每一天,这一生便是一种圆满。”
许倬云先生是 1930 年出生于江南世族大家,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是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他触摸到了旧文明系统的夕阳,也同时受到了西方式的知识训练。他在两种世界中一起成长,二者共同帮助他去观照和思考更辽阔的事物。
“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以其优秀的文明去启发与同化四邻。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读书会在一片欢快的笑声中结束,每个人心中都充盈着满满的能量与文化自信,且看这万古江河,伴这江河万古流。